第152章(1 / 2)
至于为什么待发呢?
因为他的人查到了私盐贩子里有一户人家,与这个崔闾竟是儿女亲家,所以,他想看看崔闾是怎么处置这个亲家的。
崔元逸也是一副吞了苍蝇的表情。
都特么刀架脖颈了, 这些人还给他玩套牌营销那套,一层代销商里面掺了几家股,跟剥蒜瓣似的越剥越多, 他忙的尽乎头掉,哪有时间跟他们扯?
毕衡那边催的紧,要他将资料整理成册, 他好跟着王将军的奏本一起送京里去,崔元逸也是想将父亲的官职早一日落实到位, 筛过两三回后, 看着问题不大的样子,就将名录连同清查出来的大小三处晒盐场,一并呈了上去。
在他看来, 这些看不清形式的人, 就跟那老寿星上吊似的, 自己找死也怪不得他不讲情面了。
好话都说尽了,只要将近五年的盈利, 以及那几家随船倾销海盐的路线都供出来,他就能保他们家小平安,虽有可能失一部分财产吧,但好歹能将这一波的动荡渡过去,是不愁将来发展的。
可惜没有人信他,个个都看着府城那几家老爷的下场, 怕被连锅端个底掉, 一副要跟他犟到底的样子。
行吧,各人各家里的命数, 强求不得。
哪知,他这边刚将资料册子送走, 那头老二媳妇就托了人递话过来,说那剥不尽的蒜瓣里头,有她娘家爹一份股,并着含含糊糊的借银之说。
什么借银?
一看那心虚的表情,就知道是跟风投了。
此时,府城内的治安基本稳住了,有了娄文宇的一千精兵,各个道口日夜把持,进出门签路引子,左邻右里具名联保,总算将城内人为引发的动荡给压了下去,并打掉了几处底下恶桩,算是从根底上将几家的势力清洗了一遍,那些整日里哭闹的妇孺,见着这些手执精武的兵锐们,再也不敢撒泼打滚了,全都收了气势偃旗息鼓,缩府里不再出门。
喧闹了小半月的江州府城,总算归于平静,除了街市上人踪飘零,店铺门半开半闭,连小乞丐都见不到一个。
毕衡征了南沽口的晒盐场,将城内老弱无依,孤子孤童们,全聚集过去,重新登记户籍,疏理人员属性,而城内的百姓,则让熟悉衙署业务的崔榆领头,带着原衙署一众小官们,挨家挨户重新录籍,衙署里原有的户籍册子,居然还是二十年前的,上面生老病死人员,都没做过删减统记,府城内的实数人口,户籍册上的根本对不上,由此可见,严修此人的心思,根本不在百姓身上,懒怠政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