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8章(2 / 2)
东西都到哪里去了?现在都在于湛秋的芥子空间里。
奔走三年,各地基本稳定下来,官方顺利接手民资遗留的工厂产业公共设施。
因为历史遗留问题,被放出来却无家可归成为流民的旧社会奴仆,小妾,姨太太,乃至暗门子,秦楼楚馆出来的,全部得到安置。
原本樊厂长一家六口人住着京都三进大宅院,是当初他用一根金条从一个老太监手里换来的。
现在这处大宅院住着近二十户人家,烟火气十足。
城里有工作的,留在城里,按人头领商品粮,城里没工作又没读书的,下乡去,城市没有余粮,不养闲人。
上下五千年,无论家国天下遇到多大困难,最终分解分担落到个人头上的时候,依旧是农民承担了所有。
乱世农民种地,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,现在还是农民的土地,养活了安置不了的城市盲流。
领导也知道。
所以他早早在组织立下规矩,只要将来国库储备粮够吃三年,就全面取消一切农业赋税,若是能有富余,首先补贴农民。
所有人听到这条规定,都觉得领导只是在给农民画大饼。
五零年代改写人生41
只有于湛秋知道不是。
未来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值钱,宏观下,农业税取消,水稻补贴直接打到农民账户,农村大病医疗报销,最多可报销九成。
当然,少部分地方硕鼠就不必相提并论了,什么时代都是杀不完的。
三年奔走,一切步入正轨,火热的运动也慢慢降温,所有人总归都要回到平凡的生活。
于湛秋回归粮食部,开始就耕地问题出台一系列措施。
保证耕地红线,良田改变用途手续严苛,开荒不可毁林等等,不仅于湛秋,京都的地质研究员,农业种植研究员,都参与到措施讨论和制定中来。
百忙之中,大院收发室送来她的电报。
‘祖母将至车站接’
于湛秋看着莫名其妙的电报,随手丢开,转向老家来的信件。
说于伟业合适也好,说靠着于湛秋的光芒也罢,总之于伟业成了黄泥塘村大队长,黄泥塘村也顺应形势,改了名字,叫红星大队。
红星闪闪放光芒,一颗红星终向党,这是思想的改革也是进步。
地主于爷一家子都被下放到更远的地方去了,他们家大宅已经被搬空,现在是生产队大队部在用,还有一部分偏院被隔开做成知青点,有下乡知青被安置在里面。